•  
    歡迎來到武漢凌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網站!?
    長江經濟帶的武漢方案
    來源: | 作者:13618665191 | 發布時間: 1752天前 | 2557 次瀏覽 | 分享到:

    陳浩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編制實施相關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長江流域出現生態功能呈退化趨勢,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由于缺乏長效保護治理機制,相關的環境保護工作尚未形成整體合力。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認為,國務院已出臺《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對長江流域實施“硬約束”的時機與條件基本成熟。今年全國兩會上,胡曙光還作為第一提案人,聯合多位政協委員聯名,共同提出《關于支持設立國家級武漢長江新區的建議》。

    “長江干流流經湖北1061公里,通過建設長江新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將更好發揮武漢的生力軍作用。設立國家級武漢長江新區,對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構建中部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探索新型城市化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焙锕庠诮邮堋敦斀泧抑芸酚浾卟稍L時說。

    2017年初,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啟動規劃建設長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發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區、全球未來城市的樣板區?!?/span>

    遵循新發展理念,對標雄安新區,長江新城規劃建設啟動一年來,高端起步、大膽創新,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受到廣泛關注。以武漢長江新城為中心,建設武漢長江新區,成為武漢發展的新方略。

    打造發展新引擎


    《財經國家周刊》:2018年是武漢長江新城的建設啟動之年,目前武漢長江新城建設已經做好了哪些準備?

    長江干流流經湖北1061公里通過建設長江新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腎更好發揮武漢的生力軍作用。



    胡曙光:規劃建設武漢長江新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武漢落地實踐的具體要求,是把中國夢細化為武漢發展藍圖的具體體現,承載著大武漢的偉大城市夢想,是百年大計、武漢大業。在謀劃武漢長江新城過程中,武漢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對標雄安新區,堅持規劃引領,堅持改革創新,努力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武漢方案。

    目前,武漢長江新城選址已經完成,位于武漢東北部的長江之濱,包括江岸、黃陂、新洲三個區的部分區域,擬將分三期建設,近期起步區位于諶家磯—武湖區塊,約5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100平方公里,遠程控制區500平方公里。建成后,武漢將形成“四鎮”新格局,不亞于再造一個新武漢。

    我們希望通過對武漢長江新城的建設,按照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要求,力爭打造國家級新區。目前國務院已經批復了19個國家級新區,由于種種原因,湖北目前還是空白。我們正在按照國家級新區的申報要求開展申報工作,也做好了充分準備,目前這項工作推進得比較順利。

    《財經國家周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定調。建設長江新城,包括武漢在內的長江經濟帶如何做好長江的保護工作?

    胡曙光:在武漢長江新城的建設中,我們將嚴格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突出做好對長江的保護工作。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8%,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95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35%,承載約占全國32%的人口和約34%的經濟總量,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們認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是對長江文明的延續,長江文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自然文明、生態文明,這是千百年來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這些年經濟發展上去了,但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得還不夠。因此,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我們今后應該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在長江新城的規劃和建設當中,我們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明確犧牲環境搞發展是絕不允許的。

    就整個長江經濟帶而言,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必須要有“硬約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勢在必行。國務院已出臺《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在長江、黃河等重要河流探索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去年武漢已率先在市域內探索開展上下游水質斷面考核,實施生態補償。我們認為,對長江流域實施“硬約束”的時機與條件基本成熟。

    我們還提出了整個長江流域生態建設和補償的聯動機制。長江上下游共涉及到11個省區市,我們希望用同樣的目標、同樣的標準建立起聯動,對于那些生態保護做得好的地方給予生態補償,以此形成一個正向導向。

    在流域“生態共同體”共建共享的理念下,我們建議加快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流域水質考核獎懲、重大工程項目環評共商、環境污染應急聯防等機制,域內上下游?。ㄊ校┕餐炗喚哂屑s束力的生態補償協議。同時,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創新補償形式,在實行資金補償基礎上,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生態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多途徑補償,科學合理地用好國家投入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專項獎勵資金。

    武漢的創新優勢


    《財經國家周刊》:在申報武漢長江新區的工作上,武漢有哪些優勢?

    胡曙光:武漢的優勢第一是自然稟賦,作為交通樞紐,武漢有著發達的交通路網體系;第二是教育和科技資源,武漢有80多所高校,在校大學生120萬左右,科研院所的數量在全國也位居前列;第三,武漢擁有一批高新產業,技術創新的優勢也比較強??梢哉f,武漢具備產業、科教、創新等方面綜合優勢,這些資源聚集起來,更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

    《財經國家周刊》:創新是武漢的標簽之一,在創新方面,武漢有哪些成功經驗?

    胡曙光:創新是武漢的一個特色,在創新發展上武漢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創新貫穿于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武漢長江新城為例,從它一開始的選址論證到形成規劃,再到它后來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等,方方面面都體現著創新。

    武漢長江新城涉及到三個區,按照過去的工作經驗,要想開展好工作是不容易的,因為各個地方會有各自利益的牽絆。長江新城以創新驅動引領發展,著力在發展理念、工作思路、方式方法上進行全新探索和創新。

    統領長江新城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中共武漢市委長江新城工作委員會和武漢長江新城管理委員會,為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合署辦公,下設綜合局、發展局兩個局,承擔日常具體工作。其余不再新設任何組成機構,真正體現了“小政府少機構”。

    長江新城還創立了“經社分開、統分結合”的運行機制和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區域股份合作制”?!敖浬绶珠_”,主要是指經濟事務管理由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和市直相關職能部門承擔;社會事務管理由武漢長江新城屬地黨委政府承擔?!敖y分結合”,主要是指經濟事務管理,由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統籌協調,由市直職能分管部門分頭承擔完成。

    “區域股份合作制”,是指武漢長江新城起步區規劃范圍內各城區按股份分享權益,承擔責任,形成區域“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股份合作制度。具體做法是:各區以可供開發的土地總量價值、存量稅收、重大基礎設施投入、打包平衡地塊及土地整理收入等投資入股,按照合理系數確定股份,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最大程度保證新城的開發建設投入。通過這種股份合作,有效解決了區域各方利益分配問題,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組合拳”優化營商環境


    《財經國家周刊》:去年以來,武漢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上措施不斷,提出了對破壞營商環境行為“零容忍”,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曙光:優化營商環境是武漢市去年下大氣抓的一項工作。營商環境是什么?就是我們的法治環境和服務環境。法治環境,就是必須依法辦事,政府的承諾一定要言之有信。我們優化營商環境,首要一條就是必須要法治環境維護好。

    武漢去年在招商引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是近年來少見的。武漢市在優化服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對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發現的22項地方典型經驗做法提出表揚。其中,因為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綜合施策、多措并舉,為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武漢也在受表揚之列。

    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把工作做得更細,著手制定更合理更科學的營商環境量化評價標準,以此更精準的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還將不斷優化政府的服務水平,對企業落地后的項目提供跟蹤服務,使我們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

    《財經國家周刊》:武漢去年發布了“人才新政”,不遺余力吸引人才,在新一輪人才爭奪戰中表現突出,武漢是怎么做的?

    胡曙光:人才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去年的工作中,武漢緊緊圍繞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出臺了很多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武漢提出了五年內留住武漢地區100萬名大學生的目標。過去我們每年留住的武漢大學生在10萬人左右,但是去年由于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對武漢人才政策的宣傳,大學畢業生也對武漢的發展有了更大信心,所以去年一年僅僅是武漢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就有30萬人留在了武漢。同時,外地畢業生來武漢,包括畢業以后在外地工作了再返回武漢的也非常多。

    另一方面,我們在國際人才的招聘上也下了大力氣,派出專門機構到世界各地舉辦了多場招聘會,包括到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去推介武漢,吸引他們到武漢來工作。國外很多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華人,也包括一些外籍人士在我們的感召下來到了武漢,有的還帶著自己的團隊、研究成果,這也大大增強了我們做好人才戰略的信心。

    《財經國家周刊》:發展民營經濟也是武漢的主抓手,武漢提出打造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集聚地,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胡曙光:民營經濟發展不足,一直是武漢的短板。數據顯示,2016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僅占GDP的42.5%,不僅遠低于杭州、深圳等城市水平,也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武漢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但走的是發展新民營經濟之路。去年1月,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首次提出要發展新民營經濟。經調查研究,形成了發展新民營經濟的基本共識、總體思路、政策舉措。新民營經濟,是以“四新”為特征的新經濟,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民營經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力,武漢市提出以發展新經濟為主攻方向,以創富惠民為根本目的,奮力把武漢打造成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集聚地。

    武漢專門制定了《關于突破性發展新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試行)》,從產業、科技、人才、投融資等政策方面,支持新民營經濟發展,力爭抓住“新經濟最容易催生新生代企業家”的機遇,造就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其中,在產業政策上,支持建設新民營經濟園區和創新街區,探索產業用地管理;改革獎勵激勵方式,堅持“畝產論英雄”,以稅收貢獻、創新投入、品質提升等為主要依據,獎勵住房、落戶、醫療、教育等指標分配權。

    此外,圍繞創新驅動,武漢還將引導支持民營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力爭到2021年,全市實現“4個70%”,即70%研發機構建在民營企業、70%研發人員在民營企業、70%科研投入來源于民營企業、70%專利產生于民營企業。


     財經國家周刊 2018年4期


    久久久久久亚洲欧洲小说